公司动态
机器人大厂追逐战再升级

原标题:机器人大厂追逐战再升级

早企业进度条07:4200:00/07:42

根据《晚点LatePost》7月3日消息,字节跳动已经成立约50人左右的智能机器人团队,生产工业服务机器人,年底将扩充到上百人。团队目前隶属于字节AI Lab,负责人是李航,曾任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和首席科学家。

据悉,字节涉足机器人领域,重点是 赋能旗下电商业务,以及跟目前在探索的大模型相结合,以抓住AI浪潮的发展机遇。

同时,快速明确机器人业务的现阶段目标,似乎也意味着字节并不想成为谷歌第二。后者于2013年底收购美国著名机器人研发公司波士顿动力,后迫于业绩和盈利压力,又于2017年转手给日本软银集团。这一事件也被视为机器人业周期长、难度大的又一典型案例。

大厂争相追逐

机器人承担生产链条上的部分工作,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。字节跳动也不是大厂进军机器人领域的第一站,在此之前,腾讯、阿里、小米、华为等都对机器人业务有过布局。

小米在2020年发布了“汇集了小米11年技术沉淀”的仿生四足机器人;腾讯于汽车机器人领域发力,2021年9月成立百兰智能(苏州),经营范围含“智能机器人研发”;阿里同样涉足相关业务,业务主体为阿里旗下庆科机器人公司 华为、阿里等都有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。此外,还有京东、美团、OPPO等大厂和科技企业均有涉猎机器人业务……

科技大厂都对机器人业务心动,这并不奇怪。

在继手机、电脑之后,什么样的智能硬件会再一次改变全人类的生活,是智能汽车?还是智能头显?亦或是行业已经研发多年的人形机器人?

所有企业都在思考,希望在下一次智能设备浪潮来临之前做好准备,一举抓住机会。

机器人作为AI高度发展的产物, 一个囊括众多细分赛道的大类,无疑是以高科技为标榜的大厂们难以放弃的领域。

然而,众所周知,机器人行业投入周期长、金额大、预期回报充满变数、利润率难有保障。

而根据《晚点LatePost》报道,针对这一问题,字节跳动高管们也在会议上有所探讨,并针对这一问题得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。笔者解读后归纳为3点:以中短期应用为目标,虽然追求技术上的领先,但更重视现阶段的应用能力。

这里所说的应用能力,也即字节现阶段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目标,也即利用机器人加速电商业务发展,包括仓储,也包括分拣、组货、打包,以及后续的物流环节。另一方面,就是能跟大模型相结合,将重金研发的大模型用到机器人研发制造上,两者结合、互相赋能。

对于大厂来说, 机器人业务的吸引力似乎从未减弱,特别是在AI和算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情况下,大厂们都希望为海量数据找到承载的智能硬件,增加AI应用的更多场景。

他们不仅聚焦完整的机器人制造链条,在投资上还更加趋向于选择壁垒高的中游零部件和元器件厂商。

这些中小型企业虽然投入大、周期长,但是技术壁垒高,创新能力强,尤其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投入研发,一旦成功便有望摆脱外资企业“卡脖子”风险。加上自身云业务和AI业务的发展需求,进军机器人业务成为大厂在最近几年、特别是今年以来的新热潮。

今年4月,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;6月中旬,腾讯RoboticsX机器人实验室发布最新机器人研究进展,宣布把AI模型应用到了机器狗上,推出自研机器人灵巧手TRX-Hand和机械臂TRX-Arm;同样是6月,华为在东莞注资8.7亿元成立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,根据《证券日报》消息,业务分布上有布局机器人业务的可能。 前不久(6月25日),网易有道信息技术(宜宾)有限公司成立,经营范围含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,可穿戴智能设备销售,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等。

张一鸣正在学习研究AI相关的论文,在圈内也早已不是秘密。

IFR(国际机器人联合会)、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609亿元,全球占比45%,为第一大市场;202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28万台,2011年至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6%。

可见,大佬们想抓住机器人这一智能硬件的下一个风口,不光是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,也是因为国内缺口巨大。

可以做机器人,但先要活着

只是,机器人可以做,但需要克制。

谷歌很早就踏入机器人赛道,波士顿已经在机器人领域钻研三十年,但这些企业仍然难靠机器人业务盈利,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难度不低。既然如此,一直以效率著称的字节选择更好切入的工业机器人细分赛道,也就不难理解。

年初以来,大模型业务火热,字节跳动虽没有错过,但脚步却很像坚称不造车的华为,试图成为大模型企业的“军火商”、“兵器库”。

上个月底(6月28日),字节旗下的火山引擎召开发布会,首次正式公布在大模型领域的研发布局和合作进展,发布大模型服务平台火山方舟,走出了一条跟其他大厂似乎不同的大模型发展之路。

不同于腾讯、阿里接连出大模型,字节则是公布了一套囊括「模型训练、推理、评测、精调等全方位功能与服务」。

换言之,字节不生产模型,只向大模型生产商提供训练时所需要的算力、工具等。之前三林在《 GPU爆了,订单排到明年! 》一文中也提到大厂成为算力租赁商这件事,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戳标题阅读。

先从容易的事情入手,或者先从不让业绩拉胯的业务入手,让字节在拓宽新业务时,往往能赢得市场和资本信心。

不管字节的大模型服务套餐好不好用,能够帮助字节发展旗下的云服务、给字节一个抓客户的机会就行;不管字节切入的机器人业务是不是足够创新,从服务自己开始起码不会出错。

【免责声明】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
【延伸阅读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

平台注册入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