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安排值乘任务的车队长吴凯宏、列车长王建
在北京铁路局天津客运段,有一支由平均年龄52岁,刚刚告别印刷岗位,转岗过来组建而成的津蓟车队。在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这些“爷爷、奶奶级”的老铁路们,是如何迅速破蛹成蝶,转变成为一名整天服务旅客的乘务“新兵“,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他们才能说的清、感悟深。
从今年7月18日开始,经常在天津站乘车的许多细心旅客,突然发现每天清晨总会有一队拉着行李箱、排着整齐队伍,并且大多数都已经头发花白的“爷爷、奶奶级”列车员们进站上车。这就是刚刚从北京铁路局所属天津国铁印刷厂转岗过来的53名、平均年龄接近52岁,组建而成的津蓟车队。
俗话说“人过四十不学艺”,与油墨、排版打了大半辈子交道,快退休了,居然还当起列车员来。这对这些在家不是爷爷、就是奶奶的老铁路们来说,挑战和考验还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。
“不管干啥,咱都不掉链子”。多年的铁路生涯,早已赋予和铸成了他们一贯的脾气和秉性。
这帮“老铁路”转岗值乘的是天津至蓟县间的6415/6次列车。别看是绿皮车,每年暑运期间这可是天津市民前往盘山,休闲度假旅游的“热门”线路。
尚学良,57岁。负责值乘1号车厢。说起这其中的感受,7月31日那天的遭遇,至今让他记忆犹新。
这一天,他值乘的车厢来了一批由十多个人组成的旅游团。可是,从查票上车,老尚就发现有点不太对劲。这帮人,不仅没有以往旅游团,出行时的兴奋和兴高采烈,反而一个个都耷拉着脸。一上车就开始大声喧哗起来,还若无其事地将吃剩下的零食包装袋、鸡蛋皮等杂物随意丢弃。甚至有几个人喷云吐雾起来。
“同志,车厢内禁止吸烟,麻烦你配合一下”。老尚的话还没有说完。“你管得着吗?刚点着的,现在掐了,多浪费啊”。 “瞧他戴着党徽呢”;“我们买票坐车,就是享受来的”……好家伙,十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,瞬间将老尚的提示,稀释、对冲的无影无踪。
“坐车就是大爷?干啥都得有点公德吧”。同在一个车厢内的其他旅客,实在看不下眼了。“大家都是出来玩的,图的就是个好心情”。老尚赶紧忙着打圆场。车厢内的火药味才逐渐散去。自知无趣,刚才还理直气壮抽烟的几位旅客,也感觉不好意思起来,纷纷掐灭了烟头。
尚师傅就势,拿来扫帚、簸箕,就连粘在地上的鸡蛋皮,也弯下腰一个一个地抠了起来,迅速恢复了车厢内的干净。此时此刻,车厢内寂静的只剩下车轮的铿锵声。
无巧不成书。3天后,这个旅游团乘车返回天津,恰恰又赶上了老尚值乘的1号车厢。一上车,几个男子就围拢上来:“老哥实在不好意思,那天上车前,我们哥几个闹了点别扭,真是山不转水转。瞧,今天有遇上您了”。老尚就跟没事似的,“都过去了,我们也有不足的地方,还请大伙谅解”。“瞧,老哥这话说的,下一次不坐你们的车还理亏了”。哈哈哈,祥和的气氛轮罩了整个车厢。
别管咋说“不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”,打那以后,老尚对这句话,算是有了更深刻的体知和感悟。
据车队党支部书记王俊峰介绍,6415/6次列车单程运行113公里、2小时40分钟。在暑期旅游黄金季节,特别是遇到周末或节假日,全列有时超员能达到80%以上。绿皮车,没空调,电扇降温能力又有限,车厢内的温度有时能达到45℃。一趟车跑下来,扫地、倒水、冲厕所,这帮“老铁路”们一刻也不得闲,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下车时没有一个人的工作服,不是汗碱印套汗碱印。
付玉成,今年57岁了,是车队里的老大哥。他主要负责车底入库后的看车任务,就是在车上值夜班。不了解这个工种的人,以为这是一项轻松活。夏天的夜晚,没有连挂车头的车厢内,一没电、二没风,简直就是一个大蒸箱。由于防火要求,车厢内规定不能点蚊香,这里简直成了蚊子的天堂,一到晚上成群结队围着人转。“咬一口就是个大包,身上涂满驱蚊液都不管用。”付玉成是这样描述自己工作环境的。
每隔一个小时就要巡视一趟全车,就是这样凌晨4时左右,还要马不停踢地点燃两个列车茶炉,烧开并灌满5个储水罐,才能保证白天旅客乘车时的需求。一次,付师傅发高烧,上午输液,下午情况好转,就往车库里跑。老伴劝他和队里请个假,他就是不肯。“一个萝卜一个坑儿,跑车的老哥几个也都挺辛苦,咱张不开嘴。”
人老精神在。津蓟车队的这帮老将们,没有什么轰轰烈烈、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事迹,有的只是他们对自己工作,近乎执拗的敬业和细心呵护。走进他们通过采访,我才知道,在平凡的岗位上,默默坚守、敬业乐群原来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。(薛宗朋 通讯员李溢春 李 霖)